開展新疆暑期社會實踐紀實
2025-07-22 08:39七月的可克達拉市驕陽似火,卻擋不住一群來自江南水鄉(xiāng)的青春腳步。7月5日至8月5日,江蘇農林職業(yè)技術學院“疆心筑夢‘鎮(zhèn)’當時”實踐團的“農小林”們跨越3000余公里,深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,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與政務實習。“農小林”,融合“農林”專業(yè)屬性與“青年小林”的親切意象,既體現學院特色,又傳遞青春活力。這支以農林學子為主力的“農小林”隊伍,以專業(yè)為筆、以汗水為墨,在邊疆大地書寫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,繪就了民族團結的動人畫卷。
出征:接過旗幟就是接過使命
7月5日的出征儀式上,學院團委書記喬小倩將繡有“疆心筑夢”字樣的隊旗鄭重交到學生代表手中。“農小林們,希望你們的根扎在邊疆的泥土里!”這句囑托成為了實踐團的精神坐標。44小時的火車行程中,農小林們反復研討實踐方案,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兵團歷史、農業(yè)政策和民族風俗。一周集中實踐加一月政務實習,這場跨越山河的約定,從接過隊旗的瞬間,便成了農小林們青春里最厚重的注腳。
礪能:雙軌模式淬煉青春本色?
實踐團創(chuàng)新采用“1+1”政務跟崗與集中實踐雙軌模式,讓農林智慧在邊疆落地生根。每一名同學與基層干部結成對子,像種子落地般扎進第四師 61、63、64、66、67 團場的肌理里。他們參與黨政機關日常管理,跟著網格員走村入戶,把政策解讀成老鄉(xiāng)聽得懂的家常;在田間地頭記錄作物生長,將專業(yè)術語轉化為“何時澆水、咋防蟲害”的實在建議。這種“專業(yè)引領+基層礪能”的雙軌模式,讓同學們既做了政策的“傳聲筒”,又當了農技的“服務員”——農林人的擔當,就在這一筆一畫、一步一印里,長成了邊疆基層的一抹新綠。
融情:五育并舉澆灌團結之花?
集中實踐期間,團隊以“紅心筑夢”“青春競彩”等五大主題活動為載體,架起文化交融的橋梁。
“紅心筑夢”里,農小林們站在可克達拉市規(guī)劃館的沙盤前,聽組織部廖強科長講軍墾人“一把鋤頭一支槍”的十年巨變。實踐團成員孟令森說:“這哪是規(guī)劃館?是刻著‘奮斗’的教科書!” 轉身,他們又在錦安、福安社區(qū)開起“農業(yè)強國”微團課,用動畫演示無土栽培,教孩子們認五谷,把“農耕智慧”種進幼小的心田。
“青春競彩”時,農小林們帶著“搶收接力”“秧苗投壺”來了。大學生與孩子們組隊,抱著仿真麥穗奔跑,往竹壺里投秧苗模型,笑聲震得樹葉沙沙響。“原來割麥子要彎腰,插秧得對準才行!”一個小男孩擦著汗喊,農小林們相視一笑——農事里的辛勞與智慧,早通過游戲鉆進了心里。
“美美與共”中,十米長卷在花城社區(qū)鋪開。農小林們和孩子們一起,用顏料畫下雪山草原、稻田棉田,用紅豆拼笑臉,用玉米籽擺星星。福安社區(qū)的手工課上,素白扇面開出了七彩花,糧食畫里長出了“民族團結樹”。指尖的溫度混著顏料香,成了最動人的文化對話。
“匠心助農”時更熱鬧:少數民族老鄉(xiāng)教農小林烤馕,面團在手里轉成月亮;農小林們教大家做“絲路風韻”香囊,艾草與薰衣草的香纏在一起。奶茶沸騰的咕嘟聲里,有人哼起了民謠,不知是誰先拉起了手——原來,心的距離,從沒有3000公里那么遠。
結果:邊疆沃土結出實踐碩果
當最后一縷晚霞掠過可克達拉的林帶,農小林們的實踐已結出沉甸甸的果實。這果實,是“疆心筑夢‘鎮(zhèn)’當時”品牌的閃亮——農小林們用腳步證明,農林學子的青春,能在邊疆扎根結果;是定制村干們的成長,跟崗鍛煉讓他們從“紙上談兵”變成“基層能手”,回校后能把經驗教給更多同學;更是民族團結的種子,在五育活動里發(fā)了芽,在朝夕相處中扎了根。
展望:青春接力永不止步?
晚霞中的可克達拉市,實踐團隊旗仍在風中飄揚。接下來,實踐團成員將在各自的崗位上開啟政務實習。正如帶隊教師戴鑫所言:“在農林人的字典里,服務從不是一時的熱情,而是代代相傳的承諾。”江蘇農林職業(yè)技術學院與第四師的約定已寫進未來:農小林們會一批接一批來,帶著新的農技、新的熱情,讓青春的接力賽在邊疆一直跑下去。